學佛過程中容易出現的問題
作者:春衫暮 丨 2020-07-08 09:51:26丨
來源:網絡

能夠學佛,是人生的最大幸事。佛菩薩告訴我們很多做人的道理、修行的法門和成佛的過程,我們人人都是佛,只是佛性被蒙蔽住了。好在還有這么多精進修行的人,大家相互鼓勵、相互促進、相互提醒,以便在末法時代讓正法前行。本文是自己在學佛過程中碰到的問題,僅供同修參考,不到之處,敬請見諒!
一是不夠精進。主要表現在行為懶散,想起來修,想不起來不修,能偷懶則偷懶,直到苦難再次出現才想起臨時報佛腳。
二是不夠心誠。主要表現在半信半疑,時而信,時而不信。逢佛加被則贊嘆佛的偉大,事情未成則怪佛不靈。
三是容易退轉。主要表現在五濁惡世難以駕馭,隨他人業力牽引,自己定力不夠,隨波逐流,菩提心退轉。
四是智慧不夠。主要表現在不懂因果,分不清好壞,不知道什么事該做、什么事不該做、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加重業障。
基于以上幾點問題,建議如下:
一是加強念佛。堅持每天念誦佛號(佛典),根據自己的時間,哪怕是一字、一句,養成良好的念佛習慣。
二是至誠學佛。學佛不是迷信,是學佛的精神、學佛的智慧、佛是究竟的、圓滿的,能讓我們明白世間真理、明心見性。
三是學會覺察。修行的人心境是非常清凈、妙樂的,稍起波瀾,立刻提醒自己加緊學佛,以便不至于被業力牽引、發心退轉。
四是增長智慧。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慧根,只是深淺不同罷了。有的人一點就通,有的人一輩子也通不了。增長智慧的最佳途徑就是學習佛典,讓我們明白世間真相,不再做一個愚癡、偏執的凡夫俗子。
這就是佛菩薩告訴我們的“戒定慧”,自從開始學佛后,生活變得從容多了,心態變得淡定多了,不再為生老病死恐懼、不再為愛恨別離牽掛、不再為苦難人生憂愁、不再被業力牽引退轉。一心一意學佛、念佛、悉發菩提心、利益眾生!南無阿彌陀佛!
上一篇:天生我才沒有用 要有...
下一篇:有緣即住無緣去,一任...
佛學知識相關閱讀
佛學知識最新文章
TOP10 熱門佛學知識推薦

熱門佛學知識排行榜
精彩佛學知識推薦
? ? ? 據《佛為老婆羅門說禪語》記載,其中有一個老婆羅門乞討度日,后又被兒子接回家養孝的故事:一天,釋迦牟尼到舍衛城去化緣,路遇一個年邁的婆羅門,也托著一只乞缽,撐著拐杖在挨家挨戶地乞討食物。? ? ? 釋迦牟尼見他衣衫襤褸,神情凄苦,便問道:“老人家,您這么大年齡,為什么不在家里按享清福安享清佛,卻在街上向人乞討呢?”?
釋尊親自說要僧團尊敬的弟子是:優波離尊者,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又作優婆離、鄔波離、憂波利。意譯作近執、近取。印度迦毗羅衛國人。出身首陀羅種,為宮廷之理發師。佛陀成道第六年,王子跋提、阿那律、阿難等七人出家時,優波離亦隨同出家。實為佛陀廣開門戶,四姓平等攝化之第一步。優波離精于戒律,修持嚴謹,譽為“持律第一”;后于第一次經典結集時,誦出律部。有關其前生功德、出家因緣,載于佛本行集經卷五十三至卷五十
善士問: 師父您好!不是念觀世音名號可以離欲嗎?可我怎么念沒用呢?是我不夠虔誠嗎?弟子被欲所困二十多年,試了很多方法,沒用,祈求師父開示,感恩師父!恒傳法師答: 經言:若有眾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若多嗔恚,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嗔。若多愚癡,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癡??墒俏覀優槭裁茨钪还苡媚??重點是在于這顆心,佛法是心法,是修心,一切唯心造?! ∷?,對于你的問題
APP下載
聯系我們
郵箱:hengxiuju@163.com
微信:hengxiu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