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乘釋教原始釋教及公元前3世紀~公元1世紀時形成的約20個釋教部派及其學說的泛稱。小乘釋教又稱作上座部釋教或南傳釋教,是釋教最基本的兩大派系之一。
小乘釋教與大乘釋教差異
說到小乘佛法,就不得不提到大乘佛法,免不了兩者的差異和對比。小乘釋教以自我完善和擺脫為宗旨,而大乘釋教著重的是普渡眾生。為什么小乘釋教不著重普渡眾生呢?那是因為小乘佛法里以為人是沒有佛性的,人便是人,佛便是佛,人怎樣修煉都是達不到佛的高度的,最多也就只能達到羅漢的程度,所以,人是成不了佛的,所以是沒有普渡眾生的資歷的,不是不愿成佛,而是不能成佛,只能擺脫自己。而大乘釋教就不相同了,大乘釋教以為每個人都是能夠成佛的,每個人體內都是有佛性的,可是暫時被很多外在的東西蒙蔽了,被迷住了,佛性暫時是釋放不出來的,可是假如經過修行的話,佛性就會被慢慢的開發出來,是能夠修行成為佛的,當成為了佛之后,就能夠普渡眾生了。這是小乘釋教和大乘釋教的簡單差異之一。
典籍中的小乘釋教
釋教的基本教理包含三法印、四圣諦、空三昧、十二因緣、五蘊、六入處、八正道等。不管是大乘釋教還是小乘釋教,都必須要遵守釋迦牟尼留下的這些釋教基本原則,基本原則是不能違反的,釋教派系是求同存異的。南傳釋教的一些主要經典書籍有《長阿含經》、《中阿含經》、《增一阿含經》和《雜阿含經》。
小乘人的缺點,端在自求擺脫,而此擺脫之道,卻非佛果的圓滿,所以被大乘釋教斥為“自了漢”斥為“焦芽敗種”。其實,但凡崇奉釋教,而達于圣位的境地,他自己擺脫了,也必影響他人走向擺脫之道。辟支迦佛是小乘圣者,但如有人供養了辟支迦佛,便可有愿必成,也將必可得到擺脫之道;佛時的諸大弟子,都是大阿羅漢,阿羅漢是小乘,可是除了少量的例外,肯定的多數,無不盡其所能地去度脫有緣的眾生。許多的阿羅漢,當他們尚未證果之前,專事修持,一旦“所作已辦,不受后有”之后,便去積極地為僧團大眾服務了,比方沓婆摩羅子,便是最好的例子,再如舍利弗、目犍連、富樓那、迦留陀夷等,在他們的行誼之中,底子看不出所謂“自了漢”的惰性來。相反地,我國的大乘釋教,比方禪宗的祖師,建議于未悟之前要尋師訪道,參得個“入處”之后,倒要在水邊林下去長養圣胎了。這種大乘精力,豈能不算自了?當然,禪宗的開悟,僅僅悟得一個“入處”,并非便是證果(即便也有或許證得大乘賢圣的階位),所以開悟的人,未必已能決定不再退轉,所以他們仍要如理修持,長養圣胎,而不當即廣度眾生。
我國釋教之隱于山林,而與人世阻隔者,與禪宗的風氣,有著深長的影響,雖然禪宗之隱于山林,仍能吸收新的份子,但此總不能算是大乘釋教所獨有的精力。南傳的是小乘釋教,如說小乘只管自度而不度他人,南傳釋教應該早已滅亡了,實則竟又否則呀!
大乘釋教的義理之高明,境地之廣闊,這是無可否認的,也是值得咱們大乘釋教徒所引以為榮的??墒俏覈尳讨茨軐⒋蟪司Τ浞莸乇磉_為實踐的力量,也是無可否認的現實,乃至以大乘釋教的招牌作為掩護,竟把小乘釋教的美德也拒之于千里之外了!
大乘經論中,每皆呵責小乘,可是也有贊嘆小乘的。咱們都在好高騖遠地“迷信”大乘釋教(未解大乘勝義,未能照實而行者,僅僅以耳代目,僅僅拾人牙慧,豈不等于迷信),實則尚不足以衡小乘人的心行。故我希望我國釋教徒們,應該返身過來,從頭肯定小乘的精力,再談大乘也不為遲(其實,原始釋教中,底子沒有大乘與小乘的問題)。
《涅盤經》中說:“五篇七聚,并是落發菩薩律儀?!?/p>
五篇七聚是比丘戒,比丘是聲聞眾,所以嚴格地說,比丘戒是小乘戒,比丘也是小乘眾,比丘之成為大乘眾,乃是因為菩薩戒而來,可是比丘成了大乘菩薩,仍不能因了大乘戒而扔掉小乘戒,以此可見小乘戒的重要性了。
《菩薩戒本經》中說:“若作如是言:菩薩何用聲聞法為?是名為犯。何以故?菩薩尚學外道異論,況復佛語?!?/p>
《地藏十輪經》中說:“三乘皆應修學,不應自豪,妄號大乘,謗毀聲聞緣覺乘法?!?/p>
小乘乃是大乘的根底,假如扔掉了小乘,而光談大乘,除非是大權示現,那就要求升反墮了??上?,今世的我國釋教徒們,尤其是落發弟子,竟在大乘的外衣下,兩端落了空,我國釋教的衰微,原因即在于此,假如再不猛省回頭,便要不堪設想了!同道們,不要自欺欺人,自我陶醉罷!試問:咱們體現了那一點是獨有的菩薩精力?除了素食之外,又有多少成果比小乘釋教體現得更好?
有人說,大乘釋教是東方文化的遺產,到如今咱們這些大乘釋教徒,竟是破落戶的守財奴了,乃至連守的職責都未能盡到哩!假如再不反省,咱們將成大乘釋教的罪人了。
1、小乘釋教只崇奉釋迦牟尼佛;大乘釋教則是多佛菩薩的崇奉,除釋迦牟尼佛外,還有阿彌陀佛佛、彌勒佛、藥師佛、觀音菩薩、地藏菩薩等四大菩薩及四大天王等。
2、小乘釋教沒有法門,只要持戒、修心、禪坐的一種修持辦法;大乘釋教號稱8400法門,目前實則只要禪、凈、密三法門(ZM還不為一些佛友承認)。
3、小乘釋教世尊講法從不放光;大乘釋教世尊講法前基本都是放大光明,照亮十方世界。
4、小乘釋教說六識,大乘釋教講八識。
5、小乘釋教中阿拉漢(阿羅漢)是受人天敬重的圣人(廣義阿羅漢包含佛),大乘釋教以為阿羅漢是只顧自己的自了漢。
6、小乘釋教的菩薩比阿拉漢層次高,佛子只要修成阿拉漢后,經佛受記后修菩薩道,最后成佛;大乘釋教考究從入門的當天起,只要發菩提心既是菩薩,只不過是“初發心菩薩”。
7、小乘釋教答應吃“三凈肉”,大乘釋教則只許素食。
8、小乘釋教的佛經來源在有文字佛經之前,都是由弟子代代傳承;大乘釋教的佛經有的則來自于龍宮。
9、小乘釋教考究禍福自擔、因果自負,因而沒有回向;大乘釋教以為福德能夠搬運,因而考究回向。
10、小乘釋教不持咒,大乘釋教考究持咒。
佛學知識相關閱讀
佛學知識最新文章
TOP10 熱門佛學知識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