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緬甸的官方語言是緬甸語,由于曾經是英屬殖民地的原因,不少人也懂得英語,在華人較多的城市也會說一些中文。
緬甸是宗教意識很濃的國家,大多數緬甸人崇奉釋教,少數人崇奉基督新教、天主教、印度教、伊斯蘭教及原始部落中的拜物教。
碰頭禮儀
緬甸是個多禮節的國家,釋教教徒在與客人碰頭時,行合十禮,假如有戴帽子,需要摘下夾在左腋下,然后再行合十禮,并說給您請安了。緬甸人在家中見到不熟悉的老人和領導時,要行跪拜禮。假如比較熟悉,則行坐拜禮。在路上遇到老人、領導時,一般施鞠躬禮。
飲食習慣
緬甸的根本食物主要是米飯和咖喱,緬族員喜愛吃椰漿飯及有姜黃粉、椰絲、蝦松的糯米飯,每餐必吃一種叫“雅比”的魚蝦醬。他們用餐時不習慣用碗,用餐工具一般是右手。
有名無姓
緬甸人沒有姓氏,一般會在自己的姓名前面加一冠詞,表明性別、年紀、身份和位置。青年男人一般自稱為“貌”,意為弟弟,表明謙虛。稱幼輩或少年也為“貌”,對平輩或兄長稱為“郭”,意為哥哥,對老一輩或許有位置的人稱為“吳”,意為叔伯。此外,還有在自己姓名前冠以“德欽”的意為主人,“波”意為軍官,“耶波”意為同志,“塞耶”意為教師和醫生。
而緬甸婦女不管已婚與否,一般都會在姓名前加“瑪”,表明謙虛。對幼輩或平輩也可稱為“瑪”,意為姑娘。對老一輩或有位置的人則稱為“杜”,意為姑、姨、嬸。
有計算,緬甸人取名所用的字總共不到100個,因而重名的人很多,為了表明差異,往往還會在姓名前后加上原籍或許工作單位、工作等。
傳統服飾
緬甸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共有135個民族,主要有緬族、克欽族、克耶族、克倫族、欽族、夢族、若開族、撣族八大民族。各個民族有著共同的民族服飾,但也有著一些相同的特征,女士都穿紗籠,男式都扎包頭。
緬甸是一個將傳統文化保存得十分好的國家,大多數人還穿戴民族服裝。不管男女,下身都穿紗籠,男式叫“籠基”,女式叫“特敏”。男女紗籠的穿法不一樣,男式的籠基是在腰際結一個花球,女式的是左右裙端扭成帶狀,互相結住。男女上衣均為右衽,也有對襟的。男士上衣為無領對襟長袖短衫,用一條粉紅或黃或白的薄紗或絲綢帕包在頭上,作為出席盛會的禮帽。女士的上衣多為斜襟長袖衫,色彩多為乳白色或粉紅色。緬甸人很少穿鞋襪,男女老少都愛穿拖鞋。
落發習俗
緬甸的男人終身必須落發一次,次數不限,時刻也可長可短。一般男孩到了15歲左右,家長就要準備落發典禮。
風俗禁忌
緬甸人忌諱9、13和尾數是0的數字,也忌諱9人同行出遠門,以為9人同行必有災害。假如9人同行則需要帶一塊石頭,以破9的數位。緬甸人也遭到西方人的影響,以為13不吉利,因而忌諱買有編號13的房子和車。
4月15日到7月15日三個月是釋教的僧侶安居期,緬甸人不許舉辦婚禮。此外,緬甸人也忌諱在9、10、12月內成婚。
緬甸人有著“右為貴,左為賤”,“右為大,左為小”的觀念。因而有著男右女左的習俗,與朋友同行時不能勾肩搭背,遞給老一輩物品時不能用左手。
緬甸人視頭頂為高貴之處,所以不能用手接觸別人的頭部,即使是十分心愛的小孩也不能撫摸他的頭。
緬甸人視太陽升起的東方為吉利的方向,所以緬甸人家中的佛龕都供在室內東墻上。睡覺時頭必須朝東忌諱朝西,否則是對佛的玷辱,會招到不幸。緬甸人把東和南面稱為頭頂部,把西面和北面稱為腳尾部,家中長者座位在頭頂部,后輩的座位在腳尾部。
在緬甸,女子穿的筒裙被視為不祥之物,不允許晾曬在超過人頭頂的當地。男人忌諱在晾著衣服的當地穿行,如男人穿行,則男人身上的“神力”會丟失,并會倒霉一輩子。因而,到佛塔寺廟朝拜的信女,不能攀巖塔座,只能跪在塔下瞻拜許愿,如需向佛塔、菩薩上貼金,則需交給男人代辦。
緬甸來說,它可能是全世界最純粹的一個釋教國家了,全國近九成國民是釋教徒。與我國信仰大乘釋教不同,緬甸人遍及信仰小乘釋教(又稱上座部釋教,柬埔寨、泰國、斯里蘭卡和老撾也信仰小乘釋教)。有人推測,緬甸的僧侶總數能夠到達全國人口的1%左右,即約52萬人左右,主要分為哆達磨、瑞景、達婆羅等三派,不過這一數字對一個小型國家來說,已占到了十分大的國民比例!
緬甸人的傳統是,男人終身大約會有1~2次進入寺廟修行的機會:在10歲到20歲之間進入寺廟做一段時刻的沙彌修行,這種辦法在緬甸十分遍及,就像服兵役一樣,自然而然的工作;20歲到了成年人今后,假如有志參加佛門,能夠再次進入寺廟,成為正式的和尚。在這兩次“落發”的過程中,有些人可能僅僅做了幾個月的和尚,而有些人可能會許身佛門,終身常伴青燈。
但千萬不要以為進了緬甸寺院當和尚是件多么辛苦、失望的事??赡茉谖覈M入正軌寺廟落發者會被各種各樣的墨守成規束縛,比如不近酒色、不許食肉,要求恪守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等等條條框框的規矩,還要常常出坡行腳朝山,終身貧苦,但在緬甸當僧侶卻完全是一種優哉游哉的感覺。
由于是“釋教國家”,緬甸和尚在社會中處于最高的位置,就連總統見到和尚也要下車行禮,一般人在街頭遇有穿戴僧袍的僧侶時,更會施以禮儀。能夠說,和尚在緬甸是十分受人敬重的一個群體。
緬甸僧侶在日常飲食日子方面遵從:不為明日食、不具炊、不積薪糧,不囤積資財的準則。每天只吃兩餐,早餐和午餐,且為素食淡飯,正午今后只能喝水不允許進食,即“過午不食”(一般早餐在清晨4、5點鐘,中飯在上午10點鐘左右)。
一般,每天清晨,僧侶和沙彌會一同赤腳出行乞化吃素。他們討飯而行,前往當地的繁華街區,向早就等待在路邊的民眾進行化齋。大眾見僧侶過來,會雙手合十,恭敬地奉上谷物、水果、米飯、飲料和佛前花等物,內容十分豐富,但這些食物里絕對不會有葷食(牛奶也不能夠)。在釋教中,不管是大乘釋教仍是小乘釋教,都會把不殺生和不食肉作為重戒,和尚以為不殺生是持戒,不食肉是才智。
這種化齋的辦法在泰國、老撾、緬甸、和柬埔寨等國十分遍及,也稱了外國游客十分喜喜愛的一種體會,而僧侶的行為也不能算是乞討,由于這僅僅一般釋教徒心甘情愿向佛祖和僧尼表達虔誠的一種必要辦法,然后取得本身的行德功勞。
曼德勒的馬哈伽納揚僧院,是緬甸最大的僧院之一,里邊的僧侶有上千人之多,而每天僧侶們聚在一同吃“千僧飯”的時候現象十分壯觀,也是當地一大人文景色,每每都會引來如潮水般的外國游客觀賞。
在緬甸各地寺廟短期落發的沙彌和小和尚一般不必恪守過多的墨守成規,只需恪守10條根本戒律即可,平常能夠踢足球,看電視,玩電子游戲和出寺廟去逛街,當然也有英語、數學和物理等根本課程的學習……盡管是佛系日子,但制度仍是十分寬松自在的,但那些年長的老和尚卻要遭到多達227條戒律的限制。
這些小沙彌在短期落發期間一般是在規劃較小的寺廟,當他們長大后,假如想終身皈依佛門,就能夠去更大的城市或宗教中心的寺廟發展,如蒲甘,曼德勒、實皆等地,乃至仰光等地。在這些城市旅行時,你常常能夠看見那些無所事事,在街頭游玩的小沙彌。
緬甸是一個僧侶有著極高位置的南傳釋教的國家,盡管閱歷了將近兩千三百年的漫長歲月,始終秉承釋教最原始的教義,從頭到尾皆以巴利三藏及其批注為教法之根本吃苦修行,辦法禮儀兩千多年來根本沒有改變,上座部釋教僧團以及歷代的護法諸王,無不是以維護佛法的純真為己任。所以任何改變多端的思潮和主義在它面前都像是曇花一現,自然跟它對立時的底氣都顯缺乏。漢傳釋教承受的是北傳釋教,建議行菩薩道,要普渡眾生,著重圓融、慈善、便利,形成了漢地釋教。在中國漢地、西藏、韓國、日本等北傳地區,釋教徒們幾乎都依據所處的具體情況,適當地把釋教作出一定的改變與調整,以習慣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社會、不同的政治制度以及不同的信眾根基。北傳釋教還以為自己是境地更高的釋教,叫大乘釋教,把南傳釋教稱為小乘釋教。然而,大乘釋教這種變通盡管贏得了生存和推行的便利,也一起失去了一種“節氣”。我以為宗教說到底是人自設的一種行為底線,緬甸的軍方盡管強壯,但戰士,警察都是自小受釋教教化熏陶的,對僧侶有著天性的尊重,在南傳釋教區,除了佛法僧三寶以外,釋教弟子并不皈依、敬事諸天、神鬼。作為一位上座部比庫,他乃至不必向一位天神合掌禮敬,哪怕這位天神是一位已經證悟圣果的護法天神。依據戒律,比庫只應禮敬佛陀以及先受具足戒的上座比庫。上座部比庫能夠承受諸天、婆羅門、在家人的恭敬、禮拜、供養,當然也包含國王在內。在斯里蘭卡、緬甸、泰國等上座部釋教國家,國王或總統、首相見了有德的長老比庫,也會行五體投地禮,由于比庫是佛法僧三寶的代表,是住持正法的代表,最終軍方也放下屠刀,承受平和??梢娔蟼麽尳烫烊簧捎兄袨楹徒塘x上的節氣。
釋教的短板在于教化一般民眾慈善有余,抵制兇惡特別是統治階級的兇惡方面才能缺乏,大乘釋教區幾乎便是束手無策,從魏晉時期開始的供佛殺佛的反反復復,到唐朝和統治階級平和相處贏來鼎盛,再到宋時期獨尊儒家被邊緣化,元時期的默默無聞,近代的各種戰役,再到今天,盡管香火依然,但感覺不到在抵制兇惡方面有大的作為,在不斷的習慣調理本身的過程中精神情已缺乏。所幸緬甸讓我們看到了佛法抵制兇惡的力量還在,即便是西方不明白釋教的人,也感覺到緬甸人是有底線的人,是有傳統的人,是有準則的人,所以這方凈土也成為吸引人的熱土,在英國人,美國人,日本人,中國人,新加坡人,印度人,都涌來之后,在釋教,印度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將要交匯之地,它會依然保持它本來的精神嗎?讓我們拭目而待!
佛學知識相關閱讀
佛學知識最新文章
TOP10 熱門佛學知識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