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導言
釋教以人為中心,故其道不遠人。但人的根性有利鈍,習染有厚??;同具凈信,而悟境有凹凸,修學有優劣。且人的生活環境各殊,志向樂欲互異。故在道的接受與修學上有必要照料特色,力求相應,而不行膠柱鼓瑟頑固不變。六祖慧能對志誠說:“若言有法與人,即為誑汝,但且隨方解縛,假名三昧”,真是見道之語。因之,為師傳道,有必要丟掉死法,而因材施教,隨縛立方,如良醫治病,對癥下藥為妙。諸學道者,亦有必要拋開頑固,而隨宜取法,如善航者見風使舵為佳。大抵初學道人煩惱較重,俗染較深,有必要隨順塵俗諦,有取有舍,有道有作,用心別離,誰是善,誰是惡,誰為正,誰為邪,而盡力止惡而修善,舍邪而從正,使戒行潔白,身口意三業規矩純善。依據習慣這一特色的修法以言道,則應取六祖慧能所說“行正便是道”。持戒純熟,身心無疵,為進修佛道打好基礎。然后隨順圣義諦,無別離,無取舍,專從無為無作、無修無證,在唯求見性上刻苦。依據習慣這一特色的修法以言道,則應取馬祖道一所說:“往常心是道”。身語意業既凈,又有真參實悟,品德崇高,堪為群眾楷模;智力充分,大可弘法利生,即應深入群眾中去,行難行,忍難忍,廣積善法,利樂有情,以報疆土恩,報眾生恩。依據習慣這一特色的修法以言道,則可說“真俗圓融”、“悲智等運”是道。
道貴變通,故必因應無方,隨宜取法,便利善巧,如理對治,才干斷障證真而到達安閑擺脫之境。但尤當知道不離本,故又須持大經以應萬變,萬變而不失其所宗;才干攝末歸本,守約施博,而入于至道不貳之門??倸w,于道能通權達變,無執無著,善應善守,則自會于行住坐臥,語默動止,以及自學利他諸業務中無往而非道。今且不揣淺薄,試從道之權實兩方面論述之。
—、行正便是道
慧能六祖在《壇經·般若品》里說:“若欲見真道,行正便是道?!边@話的意思是說身口意三業清凈,全部舉動正直無邪,便是實在的道行,所以六祖又說:“行直何用修禪?!绷嬷v頓悟,注重定慧等學??墒撬詮娬{戒行是定慧之本,修道的基本功在于凈心持戒,所以他說“心地無非自性戒”。人的行為之所以不正,首要是由于有貪瞋癡等煩惱作祟,而煩惱的產生,便是由于有“非心”之故。什么是“非心”?便是認識中全部妄念倒想和種種謬執邪見,若除去這些“非心”,則煩惱自去,而身心諸行自然如法如律而正直無邪,伺時也得入于安閑超脫之境。所以六祖又說:“但自卻非心,打除煩惱破,憎愛不關懷,長伸兩腳臥?!边@便是六祖所說“行正是道”的含義。
行正二字的詳細內容,能夠三十七道品中的八正路來了解。八正路即正見、正思想、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等八法。其間正業、正命是身業方面的正行;正語屬語業方面的正行;正見、正思想、正念、正定屬意業方面的正行;正精進則分屬于身口意三業的正行。八正路又名八圣道,意謂見道今后的圣者,以無漏慧所起的正見為主體,在此正見引導下所起的正思想甚至正定等道品,都是以無漏為性,是完全的正行。初學道者,不必要求過高,只要以圣者無漏慧所起的八正路為原則,而盡力為善去惡,舍邪從正,使身心諸行契理如法。如是而表現的正見等八法,雖非無漏圣道,但亦是如理正行。
經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釋教?!惫胖^諸惡莫作是戒學,眾善奉行是慧學,自凈其意是定學。此三雖通戒定慧三學,但初學者為求行正,對此應以戒學為主進行受持。原本諸惡莫作屬“律儀戒”,眾善奉行是菩薩戒中“攝善法戒”和“饒益有情戒”,自凈其意,從定學來說,它能夠包含“世間離欲道”、“出生離欲道”以及菩薩道中的種種三昧。但它也是戒學中的一部分,而且是其間最底子的部分。由于三業以意為本,認識與其相應的遍行中的思是造業的主體。故《成唯識論》云:“能動身思,說為身業;能發語思,說為語業;審決二思,意相應故,作動意故,說為意業?!币蛑?,持戒首先要自凈其意。意業凈則三業皆凈,意正則諸行皆正。從持戒來說,諸惡莫作與眾善奉行,兩者不光并行不悖,而且是相輔相成。故學人在身業方面既要不傷生害命,又須常常救死放生;既要不妄取資產,又須廉潔好施;既要改掉邪淫,又須作絕欲的榜樣。在語業方面,有必要以誠實語替代妄語,以和合語替代兩舌,以柔順語替代惡口,以莊重語替代綺語。在意業方面,有必要遠離負欲,增強舍心;遠離瞋恚,常起慈心;遠離愚癡,常升慧日。于諸惡行欲行,還要防微杜疑,防嫌杜疑??v是一點小善小惡,或隱微的一念一想,都要納入應修應遣的日常業務之中,這樣受持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的釋教,便是對行正是道的實在刻苦。學人有必要如此修持,以正身心而嚴凈戒行。
《瑜伽師地論》戒學部分,提出“根律儀”一法,依止修學,既能持好凈戒,一起也能得定發慧,可稱是戒定慧三學的總持要法。若欲仔細受持好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的釋教,以凈化身口意三業者,從此處著手進修更妙。
根律儀首要是依于正念,防心護根,使諸根之用常合律儀。其詳細修法是:行者常于全部善法隨其所應,明記不忘,從而引生正念。且使正念綿綿不斷,隱而不顯,細而不粗,若隱若現地安住于心。常常如是正念住心,心便有所系束而專注一趣,由是心不散亂而相等安靜,有必定的定力。心有定力,不向外馳,諸根對境,心不取相,即無煩惱惡行的產生。若忘失正念,根門不得防護,漏泄其心,引生貪瞋等惡不善法,隨即察覺,攝斂其根,復住正念。常常如是安住正念,察覺檢討,由靜而明,自有覺照現起,能伏斷煩惱。所以《瑜伽師地論》云:“由聞思力所攝根律儀,能伏煩惱現行;由修習力所攝根律儀,能斷煩惱隨眠?!贝酥胁煊X功夫與禪宗修無念行,念起即覺、覺之即無的功夫相同,也是六祖“但自卻非心,打除煩惱破”的行正是道的詳細實踐。
前面所說以別離慧于善惡邪正等法,善取善舍,有為有作,使身心諸行正直無邪,身口意三業如法如律,為進一步修學佛道打好基礎,是初學道人必經之路。
二、往常心是道
《五燈會元》卷四載:趙州從諗問南泉普愿:“什么是道!”南泉說:“往常心是道?!逼鋵嵧P闹f,包含于《六祖壇經》而揭露倡導于馬祖道一。禪錄載,馬祖一日示眾云:“道不必修,但莫染污。何為染污?但有生死心,做作趨向,皆是染污。若欲直會其道,往常心是道。何為往常心?無做作、無對錯、無取舍、無斷常,平凡無圣?!贝酥兴f的往常心,終究是什么心?據馬祖所說,它是不染污的,與有做作趨向的生死心相反。從正面講,它是無做作,無對錯,無取舍,直了真圣義諦的無別離智。但它不名智而以心為名,因它是恢復了心的原本面目,而直接便是良心了。但它又不名良心,由于良心是術語,為破文字障,避免名相化,故不名良心,而從一般慣語的往常心命名,以便與實際生活水乳無間。其實它便是“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奇妙法門”,所以說往常心是道。
這兒所說的往常心怎樣學得?已然往常心是道,什么辦法能夠入道,就用什么辦法去學。初祖達磨向二祖慧可傳法時說:“外息諸緣,心里無喘,心如墻壁,能夠入道?!边@便是學得往常心的唯一妙法。此中外息諸緣,便是要在根境相接時,心不著境。目睹色時,無心于色,是離色緣;耳聞聲時,無心于聲,是離聲緣;甚至意了法時,無心于法,是離法緣。在全部見識覺知中,皆不取相,即息諸緣。心里無喘,是說心不起念。若有念起,心即喘動不安,若心住心位,如如不動,當下便得輕安安閑,即為無喘。心如墻壁,意謂墻壁當時,擋住去路,寸步難進,諸法離言,終究空寂,無少法可取,無少法可別離,如墻壁無路,念從何處起,心向何處行?這是言思道斷,心行處滅的意思。人若能外不緣境,內不起念,則心自清凈,而豁然還得良心,是為入道。這種心傳,便是見性大法,以下諸祖無不嚴格遵循,特別是六祖慧能在解、行兩方面,對此都有完全而全面的發揮。他依據外息諸緣,而常說:“外離相為禪”;依據心里無喘,而常說:“內不亂為定”。無論自修或教人常都是堅持此法而不少易的。他自行刻苦上的“兀兀不修善,騰騰不造惡”,便是心里無喘的功夫;“寂寂斷見識,蕩蕩心無著”,便是外息諸緣的功夫。六祖對慧明說:“屏氣諸緣,勿生一念,不思善,不思惡,正恁么時哪個是明上座原本面目?!毕蜓唫餍囊獣r說:“但全部善惡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凈心體,湛然常寂,妙用恒沙?!边@些都是本著初祖所傳心法而施教的。至于六祖在《壇經·定慧品》里說:“我此法門,從上以來,先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這也首要是指初祖所說的入道要法而言的。已然祖祖相傳,燈燈相續,都是以此法為心髓,當然促進生死心轉變為無別離的往常心,在修法上是不能舍此而它求的了。
人是需要生活、需要工作的,而且還要盡必定義務的,如何在這些舉動中使身心安定,道業日增呢?當知道由心悟,還須由行而入,初祖達磨對此曾提出報怨、隨緣、無所求和稱法四行。如師其意而行,首應篤信業報,忍苦耐勞,淡泊自甘。次應靈通諸法無我,得失隨緣,而不以物累心。再次常宜精力內安,不希名利,不貪吃苦,亦不向外求玄。更重要的是,全部舉動都要隨順正理,符合中道,即所謂“稱法行”。此行極為重要,它是契道與不契道、有道或無道的首要標志。全部諸法皆從緣由生,其實體了不行得,故非是有;但其酬前引后的似因果相,分明閃現,故又非無。因之,關于全部法,都應看做非有非無,而在處理上,都應不取不舍??偟囊笫且竭_于法不增不減,還其原本面目?!墩f無垢稱經》有云:“諸法不有亦不無,全部皆待緣由力,無我無作無受者,善惡之業亦不亡?!比裟苋缡怯^,如是行,即為隨順實在,如理稱法。
息緣無喘,是從靜處刻苦,勤修四行,是從動處刻苦。動靜結合,禪功謹慎,久之,無做作,無對錯,無取舍的往常心,即會鋒芒畢露。
往常心的形象怎樣呢?往常心的形象可用六祖常說的“平直”二字來闡明。平謂心平,直謂行直。公平行宜是禪功的成熟,也便是道,也可說便是佛心。故六祖說:“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庇终f:“平直即彌陀?!绷嬷粡耐P牡男邢鄟碚f平直一詞,認為那便是道,而未直言往常心是道。后來禪宗大德于此處有悟,察覺到六祖所說的心平行直,可說便是往常心,因此有往常心是道之說。往常心有體有用,就其體相說,便是心平;就其用相說,便是行直。心平的詳細情形,六祖在《壇經·付囑品》里用“一相三昧”來闡明,他說“若于全部處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愛,亦無取舍,不念利益成壞等事,安閑恬靜,虛融淡泊,此名一相三昧?!毙钠絼t自有般若現起,靈通任何一法,都無大無小,無高無低,無優無劣,無善無惡,無凈無不凈,無有少法可起別離。所別離既無,則別離心與無別離智亦無所得,而全部無別離,相等共—如,心不住全部相,惟有一清凈相,相續而轉,故名一相三昧。至于行直,其詳細表現,應知即六祖所說的“一行三昧”相。六祖說:“于全部處,行住坐臥,純一直心,不動道場,真成凈土,此名一行三昧?!庇捎谛钠?,不住諸相,如如不動,與境相接,自不起思慮別離,而隨感隨應,直往直來,其心仍然是清凈無相,如如不動,故名一行三昧。此中一相三昧,表現心平,是從往常心的體相上樹立;一行三昧,表現行直,是從往常心的用相上樹立。有以往常心體相為實質的一相三昧,自會有以往常心用相為內容的一行三昧,因此反過來有一行三昧,也就有必要有一相三昧。這便是說:心平行自直,行直心必平。假如用“寂照”義去了解平直義,則一相三昧是寂而常照,慧在定中;一行三昧是照而常寂,定在慧中。把這兩種三昧結合起來,便是往常心的全貌。
學人如已戒行純熟,三業無邪,即應以往常心為道,隨順圣義諦,無為無作,不修而修,修無所修;不證而證,證無所證,如是而行,自會見性,打破凡圣關。
三、真俗圓融悲智等運是道
學大乘法,在因位為菩薩,在果位為佛。佛是修菩薩道而成,故欲成佛,有必要修菩薩行。而菩薩行的首要標志,又在于發大愿、起大行、作大士以廣度全部眾生。因此真俗圓融、悲智等運就成了行持上的最高原則,特別是功行較深的人,更應如是修學。
為什么要廣度眾生呢?由于眾生是福田,有眾生才會發菩提心、修菩薩行,而成就無邊積德行善。眾生是慧海,為度眾生才會廣學五明,廣修種種法門,而成就“道種智”和“—切智智”。眾生是諸佛母,所以《凈名經》說:“諸佛擺脫,當于全部眾生心行中求?!北娚鞘サ栏?,所以《華嚴經》說:“全部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華果”。
為度眾生,有必要有悲智等運之心行,有此心行才會有真俗圓融之妙用,而達廣濟之目的。所以佛說“六度”、“四攝”、“四無量心”等菩薩道行,皆依悲智等運、真俗圓融的原則樹立。六度中“施舍度”所攝“財施”、“法施”“無畏施”,皆是悲的表現?!爸腔鄱取彼鶖z“加行、底子、后得無別離智”,滿是智的表現?!皟啥取苯Y合,恰是悲智等運。其余四度,各各皆以悲智相兼為內容。且如“忍辱度”,其間“耐他怨害忍”,是悲的表現,“法思勝解忍”,是智的表現,“安受眾苦忍”,則分屬悲智?!俺纸涠取逼溟g“饒益有情戒”首要屬悲,“攝善法戒”首要屬智,“攝律儀戒”則分屬悲智。其余兩度,仿此可知。至于“四攝”,施舍屬悲,愛語多屬智,利行、同事則皆是悲智交融。再若“四無量心”,其間悲屬悲,舍屬智,慈、喜則皆通悲智。菩薩所修無邊法門,無一不是悲智等運,也無一不是真俗圖融。由于要有大悲心,才肯把自己所證的奇妙離言的實在義向眾生宣說;一起也要有大智慧,才干便利善巧,以塵俗法扶引眾生悟入真諦?!秲裘洝て兴_行品》所說“有盡無盡擺脫法門”,其間“菩薩不盡有為”,便是寓真于俗,融智于悲,以不舍世間,化度群蒙;“不住無為”,便是融俗于真,納悲于智,以深契實相?!督饎偨洝氛f:“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河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全部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很多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倍热勘娚霟o余涅槃,是大悲心,隨順俗諦;實無眾生得滅度者,是大智慧,隨順真諦。大乘教中類此所說多不勝舉,總的是教人修菩薩行,必定要在真俗圓融、悲智等運的前提下進行種種活動。
禪宗祖師直了真源,但仍是注重真俗圓融、悲智等運。且如六祖說:“欲擬化他人,須自有便利,勿令彼有疑,便是自性現?!贝藬M化他人是悲,有便利是智,結合起來是悲智等運。一起有便利是順俗諦,自性現是順真諦,合而觀之,便是悲智等運,真俗圓融?!秹洝Q疑品》頌云:“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這是順真諦說?!岸鲃t孝養爸爸媽媽,義則上下相憐,讓則尊卑友善,忍則眾惡無喧”等句,便是隨順俗諦,教人在日常把家庭、社會等方面的人倫業務做好,把群眾關系處好。合起來講,便是真俗圓融。
真俗圓融,是空有雙彰的中道,也是無上菩提的底子;悲智等運,是自他兩利的勝行,也是無住涅槃的精華。若能以此中道為道,依此勝行而行,則定成佛道作“無上士”。
四、說雖有千般 合理還歸一
《壇經·般若品》說:“說雖有千般,合理還歸一”,意謂道雖對機隨緣立種種名,而其實體惟一無二,所以《華嚴經》也說:“諸佛世尊唯以一道而得出離”。道既是一,則本文前面所分述的行正等三項是道,首要是依據習慣某些特定情況,而從權便利說的??藢嵍?,此三道不是互相孤立,而是相互融貫為一的。學人于此既要掌握其各個的特別習慣性,又須靈通其相互間的共通性,才干于道權實兼司,操縱自如。
《壇經》所說的歸一,終究指的什么?直言之,便是指的一實相真如理。此理是道之體,它遍于全部法、全部處,至大無外,所以它是“大路”。此理實在,常如不變,所以它是“真道”。一起它又是遠離二邊,不偏不倚的正中道理,所以它又是“正路”或“中道”。人若依此理而深思參悟,便是“悟道”。悟此理而到達親證現觀,便是“見道”。依所親證的真如理為原則,而修理心身,使身口意三業清凈,與此理全相符合,便是“修道”。修道純熟,盡去客塵,使此真如理滿意彰顯,便是“成道”。所以說,“說雖有萬殷,合理還歸一?!币黄鸬烙畜w也有用,用即般若之妙用,諳佛因人施教,對機說法,樹立人天乘、聲聞乘、獨覺乘以及菩薩乘的種種教法,法門無量,勝行無邊,而皆統攝于一佛乘,簡稱為“一乘法”。若攝用歸體,則此攝萬法之一乘法,亦不過一真如理。然復當知道不離心,道之整體大用,便是一心的整體大用的表現。由于所謂道體的真如理,便是一心本凈之真性,一乘法所攝之種種法門不過一心本有般若妙用之施設。若以自心本具之般若,現見自心本凈之真性,即證菩提。人?!坝^心”便能“明心”,明心自能“見性”,見性便得“成佛”?!白孕宰晕?,自悟自修,自成佛道?!辈⒁源朔ɑ缺娚?,曩昔現在未來全部諸佛悉皆如是。這便是無上無容、惟一無二的佛道。經云:“解一則千從,迷一則萬惑?!惫诺乱嘣疲骸笆匾欢f事畢?!蓖纻?,靈通真如理,悟此一心吧!
佛學知識相關閱讀
佛學知識最新文章
TOP10 熱門佛學知識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