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南大學佛教文化研究所教授董群
印度佛教從兩漢之際傳入中國,與傳統的儒道文化長期交流,形成獨特的中國佛教,成為三大文化流派之一,俗稱儒釋道三教,教是“教化”之意,這三者共同承擔起既各有特色又相互配合的文化功能,以致于有這樣的說法,“天有三光日月星,人有三教儒道佛”,三光,依《隋書·隱逸傳》中的說法,“佛,日也,道月也,儒,五星也?!弊鳛橐粋€中國人,在文化結構上也必須是三教兼備,“為學有三要,所謂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莊》,不能忘世。不參禪,不能出世。此三者,經世、出世之學備矣。缺則一偏,缺二則隘,三者無一。而稱人者,則肖之而已?!币粋€中國人,要建立起自己的文化自信,起碼必須在這三教層面入手。
本文則是從佛教角度來談這一議題,佛教的原理非常豐富,從何下手?緣起論是學的基礎性原理,從事物的現象(相)的角度談其本質,追究其因由。從緣起論出發,佛教建立起非常豐富的理論,這些理論反映了佛教史上的思想家們的探索創新。首先闡述緣起論的最基本表達,揭示其豐富的含義,其次闡述緣起論的具體展開過程中的業感緣起,從中分析包含的豐富內容。最后總結出,緣起論所抽象出的因果論,是佛教哲學對于世界哲學的貢獻,其豐富性和創造性,也是中國佛教的內容,這一點,值得自信。
緣起論是什么?
釋迦牟尼特別結合十二因緣的原理提出了緣起論的表達:“如來離于兩邊,說于中道。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謂緣無明有行,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集。所謂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謂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將“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藷o故彼無。此滅故彼滅”抽象出來,這就是緣起論的最基本的表達。
這一表達有什么含義呢?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有”表示存在、存有,“生”表示產生,這解釋了現象之存生成和存在的原因,“因是生故,彼則得生,若因不生,則彼不生?!庇捎谀骋粚ο螅ù耍┑漠a生,導致了另一現象(彼)作為結果的產生,這種因果關系,佛教稱之為流轉緣起。
“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說明了事物之消亡、不存在的原因,由此某現象(此)的消亡,導致了另外的現象(彼)的消亡,佛教稱此為還滅緣起。
佛教的十二因緣,從最初的無明作為原因,輾轉生起,一直發展到老病死,是流轉緣起。從無明的消除,輾轉引起一系列的變化,直而到老死現象的消滅,是還滅緣起。
當然,為了表述的清楚明了,這里已經是非常簡化的,討論此和彼之間的因果關系,事實上,具體的因果關系是非常復雜的,佛教會有更多的闡釋。這一基礎性闡釋,包含了緣生(緣起)和緣滅兩個層次的內容,解釋了一切現象的有無生滅的原因。從這一原理看,凡因都會引起果,凡果都是有其因。
緣起論不是創造,而是發現
同時,緣起論的原理闡明了事物存在的條件性、相對性、關系性、相依性、平等性原理。由于這樣的因果性關系,每一具體事物,不可能無因(條件)而生而存在,這是講的條件性,從這個角度講,諸法無我。據此,當人們考察某一事物的時候,就要考察其相關的條件或原因。條件或原因本身并不是永恒的,當其消失,由其引起的現象也會隨之而去,因此,從條件或原因的這一特性來看,具有相對性的特點,也因此使事物的存在都有相對性的性質,“諸行無?!?。
將這種因果關系放在整個世界的復雜關系中看,每一個事物(此)其實都與其他事物(彼)著相互的聯系,這種聯系,構成事物之間的關系性存在,或者說,事物之間處在普遍性聯系之中,沒有一個事物是孤立的,當然也沒有一個事物是絕對的中心,神創論這樣的觀點在緣起論中是得不到支持的,因此,緣起論直接導致“無神論”的立場。
這種普遍聯系,也使得事物之間,一物對于他物,也有某種依賴性,依賴性的延伸,構成一種廣泛的現象,形成相互的依賴,可以稱之為相依性。從關系性和相依性的角度思考,就可以理解,人為什么是人種倫理性的存在,倫理處理的是關系,人與人、人與社會、集團與集團等等,都是關系性的存在,由此緣起論,也構成了佛教倫理學的根本基礎,緣起論也成為佛教倫理的形上原理之一。
事物都是在相依的關系中存在,并沒有一個主宰者,沒有一個是絕對的中心,在此基礎上諸法都是平等的,佛教從諸種原理中引出平等的原理,從緣起論中,也可以引出這一原理,因此,諸法的存在具有平等性。從人的角度講,人人都是平等的。因為平等,就不能歧視他者,而應當尊重他人,由此形成的是相互尊重的環境。
這個緣起論,不是某個人所創造的,而是發現的,釋迦發現了這個原理,而不是他發明了這個原理,任何人也不能改變這一原理。這不是創造律而是自然律,是所謂“緣起道理法然”。
通過緣起論,建立中國佛教文化自信
上文對于緣起論的相關原理,只是作了一上基本的、最簡要的闡述,緣起論的思想還可以繼續分析,比如,中道緣起、阿賴耶識緣起、如來藏緣起、真如緣起、無盡緣起論等等,對于事物之間相互關系的、因果關系的探討,佛教有著非常豐富和深入的觀點,與中國佛教之外的中國文化的其他表達類型相比,與儒家、道家、法家、兵家、墨家等等相比,佛教的這些表達是非常獨特的,也部分地影響了儒學和道教在漢代之后的一些看法,從這一角度,應當看到,這一思想體系的巨大價值。了解清楚這一思想體系,有利于建立對于中國佛教文化的自信。
佛學新聞相關閱讀
佛學新聞最新文章
TOP10 熱門佛學新聞推薦
